Hong Kong Intelligence Report #47 商督官辦:‘增加供應’騙局,‘解大樓慌’掀大炒風,地產商特別行政區的地產商施政報告
Updated: Jan 16, 2022
Open-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

Keywords: 商督官辦;三高政策;美帝/地產霸權/港英餘孽三方勾結;未來20年大炒風;深層次政治
IMPORTANT
此施政報告的核心政治重點是,三高政策未來會持續多久。市民得到的回答就是未來20年大炒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自從2021年10月6日施政報告正式發表起已經吹起了北部大炒風。
在未整頓1982年Mightycity天水圍官商勾結事件開始形成的地產霸權的壟斷政經模式(商督官辦;港英殖民地延續至今的三高政策)之下,而香港統治階級一昧以掀起新的大炒風來‘解決’地產霸權自己釀成的大樓慌是‘增加供應’大騙局。
地產商特別行政區''商督官辦''?正道不是''官督商辦''嗎?
在杜絕反壟斷浪潮的政治戰略上,終於頭腦最清晰的香港大地產商們團結一致打敗了中共。香港大地產商們的政治技術實在高明。
終於政治高明的地產霸權(地產黨)成功地贏得和確保了至少未來7到20年的高樓價政策時間。按林鄭月娥的說法,則是2032年(''未來10年''),不過她後來改口說''20年''。甚至「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三高政策50年不變(1997-2047)。「反壟斷」了了無期......香港恐怕會永續三高政策。請問北京的職業''馬克思(?)主義者''難道這正是所謂「共同富裕」??? 還要接下來承受未來20年大炒風及其風險的香港小布爾喬亞/中產/基層居民都十分可憐。與真良政善治的澳門正相反,香港地產商特別行政區則淪為了慘無人理的人間地獄,壟斷資本的官商勾結的天堂,真悲情城市。
【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直播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 | 01新聞
在2021年10月6日按照預計發表的《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揭示了幾個重要的事實:
缺乏反壟斷/中共提倡的共同富裕政策:最重要的一點是,早就自從本年7月6日起逐步展開''公眾''諮詢而完成的林鄭月娥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內容並不含任何反壟斷的措施。換言之,佔739萬香港特別行政區全人口中絕大多數的383萬位香港勞動者在該施政報告裡面完全找不到所謂''共同富裕''的政策痕跡。
只要欠缺反壟斷,反囤積的有效措施,所謂‘增加供應’政策/規劃就都會淪為掀起大炒風的,服務囤積房地產炒樓炒股(地主經濟)的反政策。這才是香港目前三高政策之下的深層次政治。這容易確認真假,看看為降低超高企樓價而推出的‘增加供應’規劃出爐(2021年施政報告)後,反而樓價已經進一步上漲了,掀起了估計10到20年北部帶動的炒風。甚至這就是長遠的抬高樓價的波動。所謂‘願景’施政報告的政治經濟目的和意義已顯現和發效了。它根本沒有否定當下奉行的三高政策。地產寡頭自己已坦白講出來了所謂樓價前景相當樂觀上漲的趨勢。這根本與‘增加供應’(降低超高樓價)宗旨背道而馳。說一套,做另一套。其實,回答/真相/政策意圖早就四處可看出。市民看到也不醒悟或被私人經濟利益關係綁手綁腳封口而已。
善於政治的本港地產商的重大勝利:該份施政報告的直播演辭中,林鄭月娥多次就土地房屋政策願景方面提及了'發展商建議'云云。的確,這份報告中的政策可謂地產商特別行政區的地產商施政報告。正如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所述,由於都是長遠計畫,故此至少7, 8年或更久的時間,樓價會持續上漲(所謂''樓價穩定'' ; 地產霸權自己的''穩定繁榮'')。有的不滿網民也估計了10年不管,甚至有「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三高政策50年不變(1997-2047)之說也都並不離奇。而且,此次政治的冠軍,優秀操盤手,新鴻基地產,地產建設商會副會長郭基煇早就在本年7月15日估計了未來新市鎮發展到''入伙''需時約17年(2021-2038)。按林鄭月娥的說法,則是2032年(''未來10年'')。不過她後來改口說''20年''(2042年)。意思是說,本港壟斷資本寡頭們成功地贏得了最短7年到最久20年的未來維持三高政策的''穩定繁榮''時間。該未來期間都不會有反壟斷的任何措施。(1)(2)
除了Mightycity1982大規模翻版的疑慮《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之外,令人最憂慮的是,未來在7到20年內,原來享受傳統街市文化的舊樓舊區的基層居民以及保衛家園的新界原居民等弱勢族群恐怕都淪為''短期供應''的標的物。''被強拍'',''被轉售''(譬如,參考《強拍條例》的強拍手段修改《新界條例》。祖堂地被自己搞地產謀利的土豪劣紳出賣;改壞《強拍條例》降低強拍門檻。50年以上的舊樓自家單位被地產商以賊價強制拍賣掉;不像上次修訂生效的2010年,看來此次地產霸權打算叫小地產商去魚肉可憐的小業主們)的狀況將會屢次出現。「別擔心,民眾群起而抗議地產商的話,就會用國安法或23條滅聲」?難道以正當權利抗議的愛港愛國守法市民也是''蟑螂''嗎?豈有此理?在此議題上,作為地產廣告商媒體的港媒至今一律沒有報導新界原居民或舊樓舊區小業主的任何反對聲音。取而代之的都是地產商會德豐地產黃光耀或團結香港基金的葉文祺等地產霸權集團利益代表自己的聲音而已。如此,既得利益集團片面地透過他們收買的媒體和''智囊''NGO強行劫持了''民意'',並造成舊樓舊區的基層居民以及新界原居民在媒體報導層面強行''被同意''了。甚至,那些弱勢的''被強拍'',''被轉售''的族群階層被強拍掉之後,恐怕就再度淪為無家可歸,在社會上,新的上樓需求。對地產霸權而言,這也是一舉兩得或三得的。即強拍帶來的不僅是直接的利潤,也是投機機會,更是抬高樓價的新需求。(3)(4)(5)
揭露了本港既得利益集團如何透過KOL誘導輿論:此施政報告的「(五) 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以及「(六) 建設宜居城市」的主要內容都事前已逐漸曝光了(2021年7月6日之後)。這意味著那些政策願景都是所謂''建制派''或''中間派''(新思維)的''明星''們在此份施政報告公開前一直向政府爭取而得來的政策呢?事實與此假象正相反,先由騎劫法定機構的既得利益寡頭集團(如佔市建局要職的新鴻基地產)以及港英餘孽廢官有意地陸陸續續透過所謂''建制派''或''中間派''(新思維)的''明星''們(KOL;意見領袖)及廣告商媒體釋放給社會大眾,以準備和誘導輿論導向。這就是為什麼事前他們''提出來''的政策與林鄭的施政報告的政策一模一樣。其實,社會上找不到不同的政策輿論了。這就是操縱。所謂''建制派''或''中間派''(新思維)的''明星''們(KOL;意見領袖)只不過都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傳聲筒而已。(6)(7)
美帝,地產霸權跨行業寡頭集團以及港英餘孽廢官三方勾結主宰香港政治經濟的嚴峻事實:政府是地產商? 地產商才是特首? 主宰香港政治經濟的到底是中國政府的中國共產黨,還是地產特區政府的香港地產黨?此施政報告給人的疑慮重重。從2021年7月6日至10月6日之間的一系列政治經濟事件證實了,過去所謂''反對派''基本上是被利用的,除了被寡頭們聘用而為統治階級的政治遊戲扮演政治反派角色的人/組織之外,值得反過來思考的是所謂''反對派''中多多少少真的為了解決香港民生問題奮鬥,而迫於時局事態形勢發展,後來演變成了政治''反派''或代罪羔羊的人們。他們以為美國是支持民主自由人權的,所以美國也是反對地產霸權的。不過,過去所謂''反對派''中屬於這一塊的人們始終並沒有察覺到,美帝及其情報單位(含所謂主流媒體)至今對於本港4大地產寡頭(除了新鴻基,長實,新世界,恆基兆業以外,有時另可加信和集團和會德豐地產-九龍倉)維持了極度自覺的沈默和表面的完全隔絕狀態。是因為他們才是首要的美國在港的核心夥伴。
所謂''反對派''不僅是職業政治''反派'',也是最後被用完即棄的代罪羔羊,更是藉此社會存在杜絕任何真正獨立於寡頭的反對勢力出現的可能性之政治工具。此外,美帝,地產霸權跨行業寡頭集團以及港英餘孽廢官三方勾結已享受對法定機構的高度壟斷(拆局以及23條無法影響他們),因此任何立法會及特首的選舉制度變化也無法影響官商勾結的局面。所謂''反對派''的''真普選''也根本沒用。他們也明知所謂港獨分裂主義也是不可能的。那什麼是真的目的呢?至少其真正政治目的是長遠地維持三高政策(全球最自由剝削的貪婪資本主義)以及三方勾結的對本港政經機構的壟斷。這些也都是港英殖民時期既得利益的延續。最佳的三方勾結的例子是,法定機構市建局的Au Yang, Evan Chi Chun 歐陽杞浚。此代表人物不僅是代表美國核心利益(香港美國商會),也是新鴻基地產的利益代表(地產霸權之一)。在作為‘政府’的法定機構裡面,美帝,地產霸權以及港英餘孽廢官早就是如此透過霸佔多重公職的人員身上高度結合和團結的。因此之故,過去所謂''反對派''天真地想(?)依靠美帝打地產霸權的方式是嚴重自相矛盾的錯亂之舉。在政治上遲早難免破綻和蛻變的。結局,如今他們都被地產寡頭們當作代罪羔羊,政治肥料了。最終,地產霸權跨行業集團成了香港的政治主角,主人翁。因為主要''港資''地產商(新世界;長實)其實同時也都是美國企業,所以美國政府也理所當然地始終保護他們。所謂''反對派''的命運以異常扭曲的方式體現了三方從各種角度利用他們的錯綜複雜的高度政治長遠戰略和技術。這種事態發展的多重性格是大陸官媒及其情報機構那些極度單一化的政治僵化頭腦是根本無法識破的了。只要‘口號’正確,擺個正確‘姿態’,‘顏色’正確,‘旗幟’正確,‘立場’正確,挪用正確‘官腔’敘事包裝,財勢聲大,而且擁有中國國籍或華人血統就是‘愛國愛港’達標,應當一律不加思索地‘統戰’,盲信,盲撐,保護和吹捧他們。這正像容易單線操縱的鬥牛一樣,雖然群起批鬥異己是世界一流的,但這不是過於膚淺和懶惰嗎?然而,不幸市民/網民看到的往往正是如此,他們嚴重缺乏他們自己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政治原則之一,即''具體情況的具體研究''。此次教訓是這一缺點和已行不通的陋習都必須盡快得到改善。總之,此次批准施政報告的作為若不是貪官汙吏利益輸送,則在反壟斷,推廣共同富裕的政治上,香港地產商們打敗了中共。(8)(9)(10)(11)
商督官辦:換句話說,他們在公佈之前早就精確地知道施政報告的內容,是因為是由他們自己在法定機構內''共商''和草擬的。所謂''消息人士''就是他們中的人。
看來國內外投機份子都嗅到該施政報告的本色,因此在地產股幾乎一面倒(-0.140%)的2021年10月6日,擁有大量新界農地的,也是掌握發展決策機構的新鴻基地產股反而逆勢大漲了(+1.633%)。在2021年10月7日,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做施政答問之際,四大地產霸權股暴漲了。另外擁有大量新界農地的恒基地產半日飆6.4%;新鴻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升3.2%及2.5%;九龍倉置業升2.1%。該施政報告掀起的北部大炒風已成了不可逆轉的現實和未來趨勢。只能恭喜最善於政治的優秀香港大地產商們。香港大地產商的政治技術高超,這一優點是不可否認的事實。(12)(13)
FACTS
Related News
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 (10/6/2021): 91. 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及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0 000至500 0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165 000至186 000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 000至686 000個。92. 究竟香港欠缺多少土地,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因為這個估計將主導香港的空間發展策略。發展局局長稍後將發表《香港2030+》的最終報告。更新了的研究適當反映了國家多項戰略性規劃為香港帶來的機遇、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市民對居住環境的期望。最終的估算顯示,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 000公頃。透過成功推動各項新發展區及填海項目,以及推展北部都會區,我們有信心會在中長期找到所欠缺的土地。 [...] (ii)釋放新界祖堂地:儘管沒有正式數字,但新界有不少祖堂地可供發展。在《施政報告》諮詢會上,我收到不少意見表示應修訂《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並提供合理機制處理司理出缺問題。我同意可考慮修訂《新界條例》,在尊重祖堂傳統和保障祖堂成員合理權益的前提下,務實地處理目前祖堂地難以發展的困局。民政事務局局長將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聯同發展局和其他部門,在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iii)延伸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土地:由於巿場和業界對以「標準金額」為工廈重建補地價的先導計劃反應正面,至今已有四個重建項目接受以「標準金額」計算的補地價金額。發展局會把「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巿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發展局和地政總署會制訂計劃詳情,目標是明年首季推出。 [...] 104.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元,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但面對樓宇急速老化,樓齡達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十年由3 900幢急增至8 600幢,加上全港5 000多幢「三無大廈」日久失修的問題,我們須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105. 我們會從多方面入手。第一,按剛完成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市建局會在油麻地和旺角,以創新、地區為本方式加快市區更新,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這些措施亦會適用於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並在合適情況下在其他地區採用。第二,我會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這兩個舊區的方案。第三,研究降低《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下的強拍門檻,以加快舊樓重建。在過程中,發展局會充分考慮小業主利益、樓宇狀況等因素,並聽取持份者意見。(14)(15)
施政報告|拆解地產商收入來源港樓佔比 改遊戲規則影響有幾大?(10/5/2021): 特首林鄭將於6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早前有傳中央施壓要求地產商協助港府解決住屋問題,引發市場憂慮。不過事實上,地產商並非單靠在香港建屋賣樓賺錢,也有涉足其他業務,以及進軍內地和海外。數據顯示,有地產商在本港賣樓收入佔總收入比例不夠十分之一,另有地產商七成售樓收入來自內地。地產商有多賺錢?翻查新鴻基、長實、新世界、恒基、信和置業及九倉,最新一份年度報告的數據,即使在疫情的影響下,一年收入仍可達200多億至800多億港元。 [...] 新「遊戲規則」又會有多大影響?其實,各大地產商除賣樓外,另有不同生意,例如新鴻基上年度收入中,便有逾半來自酒店、電訊等非物業銷售的業務。同時地產市場不只限於本港,以長實為例,上年度380多億元物業銷售收入中,逾七成(297億元)來自內地及海外市場。(16)
施政報告2021|美聯布少明:長遠增供應料樓價升幅「降溫」 (10/6/2021): [...] 布少明又稱,過去物業供求失衡,為樓價持續高企的原因之一,隨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等相應措施進一步落實,對本港樓市長遠有著正面健康發展,將更有利用家入市,讓更多人可「安居樂業」,未來新界區將成為供應重要區域,尤其是新界西北區一帶,近年政府已積極發展,再配合政府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加上大灣區發展,區內樓市尤為受惠。另香港置業營運總監及九龍區董事馬泰陽則指,現時樓市問題源頭是供應不足,故支持特首增加土地供應,不過目前香港經濟仍未全面復甦,房策宜靈活調節,增供應需「井然有序」,以回應市民上車訴求,讓樓市穩定健康發展,不要操之過急,以免重蹈當年「八萬五」的覆轍。(17)
受北京要求發展商為高樓價「積極貢獻」消息影響 港股連跌兩天 地產股今回穩 (9/21/2021): [...] 路透社上周報道,北京要求香港地產發展商需要為解決香港的房屋供應「積極貢獻」,受消息影響,股市在星期一開市即告跌,地產股全線告跌,尤其是四大發展商,而擁有可能被當局盯上的農地的三大發展商,昨日跌幅最大,當中恆基兆業地產(恆地)股價急插超過13%,是近十三年最大跌幅;而新世界及和新鴻基地產的跌幅均超過一成;至於另一大發展商長江實業,跌幅為9%。及至晚上,新地發稿稱,關注到有媒體宣稱「中央政府向香港地產商施壓」,澄清截至目前為止,未收到相關消息,並強調會主動配合港府,參與土地共享計畫以及建設大型過渡房屋。花旗銀行報告認為,昨日香港地產股因需為解決高樓價「積極貢獻」而被瘋狂沽售,屬反應過度,惟在未有具體政策公布下,對地產股看法會較保守。另外,中信里昂則表示,在現有供應機制下,香港發展商可做的有限,估計住宅相關政策潛在變化可能,建議減少涉足相關股份。(18)
地建會梁志堅:新界北發展屬長期供應 遠水不能救近火 (10/6/2021): 身兼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會德豐地產主席梁志堅表示,雖然《施政報告》多著墨土地供應,包括大力發展新界北等,但均屬長期供應,「遠水不能救近火」,短期土地供應仍然不足,至少要到中期才可以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且填海是事在必行。對就政府指會研究降低強拍門檻,他就應為「對各方面都是好事」。(19)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 23條、北部都會區和土地供應成焦點 (10/6/2021): 香港民主黨認為,這份《施政報告》著重與內地融合,未有著力處理香港的問題,而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規模可能大於「明日大嶼」,但未提及實際建設預算,擔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中間派政黨新思維認為,這份報告著力解決中長期社會核心和深層次矛盾問題,但未有具體時間表,期望特首和官員能交代每項政策的落實時間。新思維認為,這份報告涉及與內地通關的篇幅較少,希望林鄭月娥急市民所急,早日爭取恢復通關。基層福利倡議團體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這份《施政報告》對短期民生政策不足,不少市民受疫情影響面對就業不足和失業問題,《施政報告》這方面的支援措施不足。民建聯認為,《施政報告》展現特區政府「積極有為」,不過沒有交代恢復與內地通關的時間,與市民期望有落差。另一親北京團體經民聯認為《施政報告》具前瞻性,希望政府可在明年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前完成23條立法。而代表香港原居民的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認為,林鄭月娥提出有關新界土地的建議,有助釋放新界發展潛力。(20)
賣祖堂地擬鬆綁 新界釋地建屋 料發展河套區部分濕地 緩衝區增地積比 (9/29/2021): 特首林鄭月娥10月6日(下周三)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預料房屋土地議題將繼續成為民生議題重點。據了解,政府將在《施政報告》提出多管齊下方案,釋放新界土地發展,包括擬修改《新界條例》,降低新界「祖堂地」的轉售門檻,當中或參考《強拍條例》的做法,將門檻降至集齊八成業權同意即可轉售;另外亦擬釋放新界北河套區部分濕地及濕地緩衝區用作發展,併入現時正在發展的古洞北新發展區範圍內,部分濕地緩衝區亦擬增加地積比率以提升發展潛力。政府5月曾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3幅分別位於元朗及粉嶺的私人土地用作發展資助房屋,其中兩幅土地,即元朗元龍街與攸田東路交界附近,以及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的土地,均涉及收回發展商地皮及「祖堂地」。 [...] 據了解,目前私人發展商持有的土儲中,有部分被「祖堂地」阻隔,發展時需與祖堂商討收購,惟因難以尋找全數男丁,致發展計劃難以實行,放寬門檻後或會加快促成這類發展項目。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去年接受訪問時倡議,可將「祖堂地」轉售門檻降至70%至80%同意即可進行。今年8月鄉議局與林鄭月娥會面時,亦再次建議政府放寬「祖堂地」發展限制,容許祖堂與公司合作發展土地,並稱若政府徵收「祖堂地」建屋,應考慮預留部分單位補償祖堂。消息人士續稱,政府亦擬釋放毗鄰新界北河套區的部分濕地及濕地緩衝區,用作發展私人及公營房屋單